解读: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未来发展趋势)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全面转型。 该政策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强化数据供给、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三大支柱,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政策实施后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全面转型。

该政策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强化数据供给、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三大支柱,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政策实施后,预计到2026年底将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20%的增长格局。

政策背景与战略地位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演进、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出台的重要政策。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达157.64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1/10,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应用仍面临"能用"到"好用"的瓶颈,需要政策引导推动技术落地和产业应用。

该政策的战略定位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国家战略级行动,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政府与国企示范引领作用。

二、数据要素驱动的产业革命,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

三、构建"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生态“。

四、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核心政策及发展趋势

《意见》将数据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供给、流通、安全三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撑。

一、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国家数据局明确分三类建设高质量数据集:通识数据集(面向社会公众,支撑通用模型)、行业通识数据集(面向行业从业人员,支撑行业模型)和行业专识数据集(面向特定业务场景,支撑业务场景模型)。

截至2025年上半年,7个数据标注基地已建设数据集524个,规模超过29PB,服务大模型163个,覆盖医疗、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

在医疗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将支撑AI辅助诊断、个性化药物研发等场景;在工业领域,通过建设行业专识数据集,推动智能制造、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应用;在交通领域,数据集将服务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调度等场景。

未来,国家数据局将持续开展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征集和示范推广,挖掘重点领域标杆实践。

二、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建设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核心的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网络。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所)交易规模突破百亿元,覆盖26个省市。

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于2024年6月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39亿元,已上市标的2263个,覆盖超过70个行业,265个应用场景。

这些平台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新型交易范式,促进数据要素跨域、跨境流通  。

政策明确要"布局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据生态交易圈。

同时,推动数据交易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全国数据标注公共服务"一张网"  ,通过"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数据要素应用,释放数据乘数效应

三、数据标注产业发展

我国数据标注产业正从"人力工厂"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数据标注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型数据标注企业,打造一批产学研用联动的创新载体。

政策支持包括:

财税金融支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各地加大数据标注产业支持力度,统筹安排数据产品和标注服务采购费用;

人才培育,将数据标注纳入数字技术职称评审范围,建立分层分级数据标注人才库,支持数据标注领域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衔接互认;  

技术创新,支持多模态标注、标注审查、质量评估、基于思维链的专家标注等智能化工具研发,推动数据标注技术融合创新。

目前,全国已确定成都、沈阳、合肥、长沙等7个城市承担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标注产业生态。

未来,数据标注产业将向"智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解决人工成本上涨、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四、数据安全与治理

政策强调要"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具体措施包括:

完善数据安全技术标准,防范数据偏见、隐私泄露等风险。隐私计算、数据脱敏、加密等技术是核心,2022年已发布12项数据安全国家标准,涉及步态识别、基因数据等领域。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对数据实施差异化管理。高等级数据由国家控制,不对外开放共享;中等级数据利用"可用不可见"技术进行有条件开放共享;低等级数据无条件开放共享  。

推进数据确权与收益分配,探索公共数据参与市场化交易和非市场化流转的合理收益分享机制。2023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可被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计入相关会计报表,为数据资产化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阶梯式"立法路径,先由省部级联合某一行业领域进行立法试验,待该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业态稳定后由中央总结地方和部门经验,再补充上位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观点,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决策的依据。

预约演示
您好,商务咨询请联系
售前咨询服务:
13883353035
申请试用
企微客服
立即扫码享受一对一服务